
问:老师您好粤友钱,我家孩子刚上高一,说学校有作业要线上提交、也需要和同学沟通,坚持要我们买手机。但我们担心他自控力差,会沉迷游戏耽误学习,实在拿不定主意,这种情况该买吗?买了又该怎么约定使用规则呢?
答:家长您好,非常理解您的纠结,一边是孩子进入高中后线上学习、同学沟通的真实需求,一边是对孩子自控力不足、沉迷游戏的担忧,这几乎是所有初高中家长面对“孩子要手机”时的共同困境。
首先可以明确:建议给孩子买手机,但关键不在“买不买”,而在“怎么买、怎么用”,核心是通过“需求匹配”满足学习需要,用“规则共建”规避沉迷风险,同时帮孩子培养高中阶段重要的自我管理能力。
先说说为什么“建议买”。高一作为初高中衔接的关键期,孩子对手机的需求已不再是“娱乐工具”,而是“学习辅助工具”和“社交连接工具”:从学习层面,线上学习工具的使用、班级群里的通知、甚至部分学科需要的线上资料查询,都离不开手机;从社交层面,高一孩子正处于建立新同伴关系的阶段粤友钱,同学间讨论学习、约定集体活动的沟通,若没有手机很容易让孩子产生“被孤立”的感觉,反而影响心理状态。
展开剩余69%如果单纯因担心沉迷拒绝,可能会让孩子陷入线上学习难、融入集体受阻的被动中,甚至引发亲子矛盾——孩子会觉得家长不理解自己的学习需求,家长则会因孩子的抵触加剧焦虑。
当然粤友钱,买不代表放任,关键是提前和孩子一起建立清晰、可执行的使用规则,而不是家长单方面制定禁令。这里有几个具体建议,您可以参考:
第一,选匹配需求的手机,从硬件上降低沉迷可能。不建议给孩子买配置过高、价格昂贵的旗舰机——这类手机的高性能更适合复杂游戏运行,也容易让孩子产生攀比心理。可以和孩子一起挑选基础款智能机,满足打电话、发消息、登录学习APP、提交作业的功能即可,明确告知孩子“这款手机的核心用途是辅助学习,而非娱乐”,从源头减少游戏沉迷的硬件诱因。
第二,用共同约定制定规则,让孩子有参与感而非被管控感。规则制定不能是家长说、孩子听,可以坐下来和孩子一起讨论,比如:
明确使用场景:规定手机平时放在哪里(比如白天上学时放在家里固定抽屉,晚上睡前交给家长保管),只有学习、和同学沟通时才能使用,娱乐类APP(如游戏、短视频软件)是否安装、安装哪些,要和孩子协商——比如可以约定不安装大型手游,若孩子想看短视频放松,可限定每周五晚上完成作业后看30分钟; 明确使用时间:结合孩子的作息表,约定每天使用手机的时段(比如18:00-18:30提交作业,20:00-20:15和同学讨论题目),每次使用后及时放回原位,家长可以通过观察使用记录(比如查看作业提交时间、聊天内容)了解情况,但要避免随时查岗,给孩子基本的信任; 明确违规处理:提前和孩子约定如果违反规则(比如偷偷玩游戏、超时使用)该如何处理,比如“本周取消短视频时间”“下周减少1小时周末外出时间”,处理方式要“温和且有约束力”,避免用“没收手机”“再也不让用”这类极端方式,否则容易引发孩子的反抗。第三,用“家长示范”和“正向引导”,帮孩子养成自控力。高一孩子的自控力确实还在培养中,家长的引导至关重要:一方面,家长要做好榜样,比如孩子学习时,家长不要在旁边刷手机、看视频,而是陪孩子一起看书、学习,让孩子感受到专注做事的氛围;
另一方面,要多关注孩子的需求,如果孩子偶尔超时使用手机,不要先指责,而是问清楚“是不是作业遇到困难了”“和同学沟通的事情解决了吗”,了解背后的原因,再针对性引导。比如孩子如果是因为“觉得学习累,想玩游戏放松”,可以和孩子约定“每天完成作业后,一起下楼散步20分钟”,用更健康的方式替代手机娱乐。
最后想和您说,给孩子手机,本质上是一次信任与责任的教育。高一阶段,孩子需要学会在有边界的情况下管理自己,而家长的角色不是监督者,而是引导者,通过满足孩子的合理需求,让孩子感受到被信任;通过建立清晰的规则,让孩子明白自由需要和责任相伴。
刚开始执行规则时粤友钱,可能会有不顺利的地方,但只要家长和孩子保持耐心、多沟通,慢慢就能形成默契,既解决了线上学习、同学沟通的问题,也帮孩子培养了受益终身的自我管理能力。
发布于:江西省万盈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